躺平
「躺平」這個名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今年初百度上的一篇文章,作者建議人們應該追求簡單的生活,而非無時無刻在追求物質生活和傳統價值觀。
隨著工作求學競爭愈來愈激烈,年輕人感到愈來愈疲憊,「躺平主義」訴求「不買房、不買車、不結婚、不生娃、不消費」,在中國網路平臺燒起熊熊烈火,引起年輕族群高度共鳴,看似耍廢文化,背後因素其實是對大環境的失望和無力。
儘管中國政府積極滅火,把躺平主義當成邪魔歪道,封殺刪除相關的文章與評論,但這個現象已經反應出中國年輕一輩對加倍努力卻沒有結果的憤怒,躺平熱度絲毫沒有下降。
事實上,不只中國,整個東亞地區似乎都被躺平主義席捲中。
追根究底,躺平是年輕人逃避現實的一種做法,因為過去三十多年,整個東亞的經濟起飛,很多小孩的成長過程要什麼就有什麼,不必跟兄弟姐妹爭(一個或沒有);長大後覺得“應該”擁有好的工作,好的生活;不然就是社會的錯。
亞洲人教小孩的方式也可能是原因之一。我們普遍上都是教孩子要聽話,乖,不可以頂嘴,不要跟同學或朋友搶東西,長大之後完全沒有競爭力(以前孩子多,沒什麼管,反而孩子長大後比較“醒目”)。
我時常跟代理做個案研究時都會聽到代理說准客戶講考慮後,就結束對話回家,沒有處理拒絕的能力(不喜歡跟准客戶“打鬥”,也不喜歡“逼”客戶,卻不知道那是准客戶隨口講而已。你自己買東西都不必考慮就買嗎?)。
另外一個因素是從早到晚都抱著平板電腦長大的小孩,缺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進入社會後出現基本的溝通問題;很多年輕代理都會問可以不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賣保險(因為不喜歡主動找准客戶,希望社交媒體能為他們帶來准客戶)。除非廣告內容帶有欺騙,不然成交幾率很低,如果只是純粹打廣告提升知名度還可以。
如何徹底解決這個“乖”孩子的問題?
多給小孩參加學校或課外的團體運動項目,例如學跆拳道,打羽球,游泳等,減少在家玩電子遊戲。
這些運動都會舉辦比賽,要讓孩子參加,給他們明白要贏就要努力付出,而非隨隨便便就可以獲得。有這種性格才不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。
以前孩子多,不乖就會時常發生孩子頭破血流的事件;可是現在孩子才一兩個,還有公公婆婆細心照顧(外公和外婆要等假日才有機會看孫),所以不必一直要孩子乖。
會「躺平」的孩子一定是覺得自己沒有競爭力(從小就閃避比賽的後果),怎麼拼也比不上別人。這種性格是從小就被灌輸“要乖”的結果;不要跟別人“爭”。
報名參加口才訓練或講故事班,讓他們從小就必須在眾人面前講話,提升溝通能力和自信心,不要看到親戚朋友來就躲在房間。
你有沒有發現到很多大公司裡有很多很“乖”的高管,每天默默耕耘,而CEO卻是那位以前發表意見最多的主管,而非最勤勞那位?
您的人生導師
拿督蔡明敏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