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你快樂嗎?】
英國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,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較容易發財,而且和配偶的關係也比較穩定。增加財富只能稍微增加快樂,不是越有錢就會越快樂。簡言之,有錢人原來就是快樂的人;如果是不快樂的人,就算能增加財富,對快樂的幫助也不大。
聯合國的其中一個組織每年在世界153個國家針對“快樂”做出調查,把“World Happiness Report”公諸於世。排在前七名都是北歐國家,芬蘭排第一;亞洲排第一的是臺灣(世界第25),馬來西亞排在世界第82,亞洲第9。
最新臺灣「天下」雜誌創刊四十周年,特別報導關於「快樂」這課題(不過它把「快樂」改成「幸福」,英文字沒有幸福)。
做調查必須要有一些衡量的標準,「快樂指數」是由下列六項因素組成:
•國內平均生產
•社會支援
•健康平均壽命
•自由選擇生活的權力
•公眾人士的慷概
•對外在和內在的貪污看法
每項調查都有它的不公平,西方國家的第一和第二項比亞洲國家強,所以排在前幾名完全不出奇。
但這指數也只是一個準繩,快樂與否決定在自己。
美國第三任總統Thomas Jefferson(1742-1826)說“照顧人民的生活和快樂是政府唯一的合法目的”;顯然這已經不是很多國家領導的優先事項。
我一項來都是主張“自強,自救和自律”,沒有拿過政府的一分錢,每年給所得稅幾十萬,也不會怪政府無能(很多馬來西亞人羡慕新加坡政府,但是投票給反對黨的新加坡人有40%,那裡也是有很多人不滿政府)。
其中一項「幸福」的因素是社會支援,例如沒有工作時可領“失業補助金”,所以他們比較「幸福」。但相對的有工作的人必須繳交比較多的所得稅。
可是沒有一個亞洲國家會實行這樣的制度(亞洲人相信自力更生),要讓自己沒有經濟上的煩惱就要努力掙錢,讓自己財務獨立,然後買足夠的人壽保險,讓下一代也能有「幸福」的生活。
像這一次的疫情,很多人收入受到影響,如果我們的長輩當年有買一份「保險金信託」,每個月固定提供四千令吉生活費給我們,就不會有現金流的問題,這樣是不是很「幸福」?
以前的壽險業沒有現在這麼發達,大多數都是買醫療險為主,有多餘的錢就買儲蓄險,沒有人會想到要買給下一代。可是現在的生活富裕,當然要想遠一點,「保險金信託」的概念符合現代人的需求。
每一份一百萬的「保險金信託」就會有一個孩子以後每個月可以領四千令吉,這樣就不會遇到走投無路的下場,意思是「幸福」是可以規劃的。
您的人生導師
拿督蔡明敏
Σχόλια